- 时间:
2025-10-22 - 作者:
- 来源: CNSO
![]() 中国交响乐团是新中国首个国家级乐团,也是最早拥有交响乐专业创作团队、原创中国作品最多的交响乐团,为人民创作已深深融入乐团的基因之中。中央乐团创作组星光熠熠,郑律成、瞿希贤、罗忠镕、盛礼洪、张文纲、吴祖强、杜鸣心、施光南、田丰、王酩、施万春、刘庄、王燕樵等著名作曲家云集,创作改编了交响诗《穆桂英挂帅》、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协奏曲《黄河》、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牧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难忘今宵》等经典音乐作品。
“龙声华韵”推出超400部作品
进入21世纪,中国交响乐团推出《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推广中国当代作曲家音乐作品,传扬中国民族交响乐创作佳品。《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自2005年首次举办个人作品专场《罗忠镕作品音乐会》起,至今共为80多位海内外中国作曲家累计推出了400多部中国作品,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会品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创作与繁荣。其间,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于2014至2015年进行了全国巡演,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形式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新时代以来,中国交响乐团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努力形成优秀的创作机制,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推出了《南音交响》《浦东交响》《钱塘江交响》《百年抒怀》《山河颂》《岁月交响·和平里》《东方旭日》《大乐同和》等二十余台原创音乐会,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产品,切实履行国家艺术院团的社会责任。
传承集体创作模式
中国交响乐团创作中心现有六位作曲,多次获得文华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曾在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等重大国事及外交活动中担任音乐主创。 同时,中国交响乐团积极为青年作曲家在乐季中提供创作平台。2022年,中国交响乐团倾力打造的大型交响套曲《山河颂》,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描绘壮美山河,着重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拼搏的壮志豪情。《山河颂》借鉴了中央乐团时期集体创作的成功经验,在本团作曲家集体创作的原则下,结合交响乐自身的艺术表现规律,充分统一作品的风格,把握结构,发挥了每位作曲的个人优势。 自2023年起推出的《岁月交响·和平里》系列音乐会同样采用集体创作模式。几十年来,“和平里”作为乐团所在地,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创作期间,主创人员邀请专家座谈修改提高作品,多次访谈乐团老艺术家,并前往延安、台山等地创作采风。最终,乐团在建团七十周年之前,推出了《时光的河流》《家园》《生生不息》三部系列作品,展现了新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进步与人民真情实感,以此纪念一代又一代为中国交响乐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音乐家们。
博采众长联合委约
除了集体创作机制,中国交响乐团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行“联合委约”的创作模式。这样既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多家乐团共同参与作品的创作检验,还能通过各地乐团的演出扩大作品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降低创作成本,对中国交响乐的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202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之际,中国交响乐团携手9家兄弟乐团,共同委约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交响套曲《东方旭日》,以新时代的音乐风貌,描绘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用心用情讲述了百年奋斗的心路历程,抒写出中华文脉、壮阔山河与人民之美。
三套作品世界首演 ![]() 中国交响乐团2025/26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上, 《大乐同和》世界首演 在中国交响乐团2025/26音乐季中,中国当代作曲家的精品力作仍是重点。开幕音乐会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交响乐团牵头与14家国内乐团联合委约周龙创作了交响曲《大乐同和》。在开幕音乐会该曲完成了世界首演,以“大乐”呼应了《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的古老智慧,以“同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理想,用音乐传递了人类命运与共的和平愿景。 ![]() 《大乐同和》世界首演后, 作曲家周龙与国交艺术指导、指挥家水蓝携手谢幕 此外,新乐季还有由唐建平、张千一创作的两套作品的世界首演。唐建平以“音画对话、史思交融”的创新表达,为故宫博物院百年献上“听得见的文明志”:交响音画《故宫》用写实性音画手法复现故宫的空间秩序、色彩象征与历史记忆;第三交响曲——献给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则以抽象哲思为内核,将故宫从“建筑群”升华为“文明符号”,在交响的宏大叙事中诠释华夏文明的精神传承。 张千一的交响诗画《碛口》将以“小切口折射大文化”的视角,聚焦山西临县碛口古镇,用六个乐章勾勒黄河流域的鲜活光影,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熔铸于交响的磅礴与细腻之中。 三套世界首演作品集中亮相无疑是本乐季的最大亮点,不仅彰显了中国交响乐团在推动当代音乐发展上的创新魄力,更以“传统为根、现代为翼”的创作逻辑,让历史记忆在音符中苏醒,地域风情在管弦中流转,哲学思辨在旋律中生长。 除新创作品外,本乐季还将展示赵季平、叶小纲、关峡、谭盾、陈其钢、陈怡、杜咏、刘青、代博等12位老中青三代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全景式呈现中国交响乐“从历史走向当代”的发展轨迹。从“见物”的传统乐脉到“见人”的丝路温度,再到“见心”的哲思叩问,三代作曲家的创作轨迹,共同绘就了一幅“以乐载道”的文化长卷。
深耕经典 开拓创新
对于中国作品不遗余力地创作与推广,体现了中国交响乐团立足艺术生态长远发展、深耕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担当。新乐季从曲目的精心排布到创作的多元呈现,核心立意清晰可辨: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锚定历史坐标,更以开放的现代视野拓展艺术边界;既着眼当下的艺术实践,更铺就利在千秋的文化传承之路。乐季中16部中国作品将民间基因注入交响语汇,在西方音乐技法与本土文化内核的碰撞中,完成了从“素材借鉴”到“语言重构”的跨越。这些作品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创新实践,更是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共同勾勒出中国交响乐“传统与现代交织、本土与世界对话”的立体图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交响乐团既要以“深耕经典”的定力守护文化根脉,更要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探索艺术可能;既要让传统音乐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更要让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清晰传扬。当传统的基因与现代的表达同频,当本土的叙事与世界的语言共振,文化的生命力便会在每一个音符中生长,艺术的感染力便会在每一次创作中升华。这正是中国交响乐团为文化自信写下的生动诠释。
撰稿:张露予、周杏 转自:《音乐周报》2025年10月15日 B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