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10-29 - 作者:
- 来源: CNSO
|
ART SALON
对话 / 交流 ◆ ◆ ◆ ◆ ![]() 10月23日,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沙龙《专家讲堂》——“从经典到生活”温情启幕,沙龙特邀合唱指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田晓宝担任主讲嘉宾,中国交响乐团女中音王润玉、男高音赵玉龙、主持人刘雨辰与现场乐迷共赴一场合唱的艺术之约。 ![]() 活动开始前,乐迷们首先走进排练现场,沉浸式观摩了合唱团为音乐会进行的排练,近距离感受经典曲目的打磨过程。沙龙正式开始后,从演出紧张排练的幕后故事切入,谈到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合唱经典作品传承,逐步探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并通过对话交流,搭建起乐迷与艺术家互动的桥梁,让“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在歌声与交流中落地生根。
以经典为魂: 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艺术的传承 “深爱的”合唱音乐会精选了15首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让这份传承具象化呈现。从中央乐团的保留曲目《大江东去》《牧歌》《游子情思》,到承载着乐团精神的《娄山关》《黄河大合唱》,每一首作品都是艺术脉络的深情呈现。 ![]() 田晓宝教授在分享中感慨,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的艺术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央乐团合唱团的辉煌历史,始终延续着严谨风格与艺术追求,既有对经典的传承,更有对艺术的创新突破。中央乐团合唱团在20世纪中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塑造了中国合唱范式的美学品格,更通过这些经典作品,将汉语言的韵律之美与民族精神融入合唱艺术。 ![]() 女中音王润玉提到,此次排练中,指挥对《游子情思》等“老作品”的“新处理”,让团员们重新感受到经典的生命力——原本熟悉的旋律,在极致的弱音控制、连贯的循环呼吸中,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细腻与温柔。 ![]() 男高音赵玉龙则回忆在严良堃大师指挥下演唱《六盘山》的经历,正是这些由中央乐团首演、传承至今的作品,让“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不变的艺术底色。
深度交流: 中国合唱的艺术呈现 ![]() 沙龙现场,田晓宝教授结合自身跟随严良堃大师学习的经历,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解析中国合唱艺术的呈现核心——中国合唱的魅力源于“歌唱、语言、音乐”三者的融合。 赵玉龙从实践角度补充,良好的合唱呈现离不开扎实的气息功底,“呼吸到腰,百病全消”的秘诀的是通过横膈肌训练,让长音更稳定、循环呼吸更自然。 王润玉也结合排练心得,分享指挥用“停”字提醒团员保持母音稳定,用“听”字引导大家关注声部配合,这种“慢下来”的排练方式,让团员们更深刻地理解合唱艺术的高级感。
乐迷舞台: 双向奔赴的合唱热爱 ![]() ![]() 本期沙龙特别设置“乐迷舞台”环节,国交之友“昕悦合唱团”的乐迷们带来了无伴奏阿卡贝拉《金瓶似的小山》。这支由律师、IT从业者、酿酒师等非合唱专业人士组成的合唱团,用纯粹的热爱,细腻诠释了这首上世纪的经典作品。田晓宝教授对乐迷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咬字精准、乐句完整、声音协调”,并贴心建议在部分段落“放开来唱”,让中国韵味更突出。 乐迷代表分享了他们与合唱的故事:有人珍藏着国交早年发行的专辑《荷花颂》,有人因田晓宝教授指挥的《燕子》演出深受触动,还有人为参加本次活动特意更改了出差行程,现场满是艺术与热爱碰撞的温暖。 ![]() ![]() 表演结束后,国交向昕悦合唱团的成员们赠送了为纪念严良堃先生百年诞辰而编撰出版的文集《千曲》,既是国交对合唱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乐迷支持的诚挚感谢。
礼物传情: 艺术精神的延续与感恩 ![]() 沙龙尾声,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向田晓宝教授赠送艺术沙龙纪念牌,田晓宝教授向乐团赠予了自己的两本专著《中国当代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西方古典合唱的美学特征》,以及唱片和演出资料。 ![]()
撰稿:刘雨辰 摄影:国之骄子 排版:陈婧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