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秋韵润广陵,旋律叩心弦——“心中的旋律”登陆扬州,国交合唱团续写经典

  • 时间: 2025-10-22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当秋风吹过瘦西湖,大明寺的钟声漫过运河堤岸,10月17日至18日,两场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心中的旋律”中国交响乐团合唱音乐会,在扬州市运河大剧院和宝应大剧院温情启幕,作为一场打破传统边界的艺术实践,音乐会以“合唱+表演”的创新形式,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王琳琳指挥,李玥、李舒曼钢琴伴奏,为观众铺展开一幅贯穿百年历程的记忆画卷,让时代回忆与民族情结在舞台上交融共生。

本场音乐会深度承袭“以史为轴、以剧为脉”的核心架构,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串联起四个各具时代印记的篇章——“星火燎原”“燃情岁月”“奔腾年代”“共赴幸福”,完整勾勒出中国从战争时期、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的发展风貌。第一篇章“星火燎原”凝练战争年代“暗夜微光”的精神内核;“燃情岁月”与“奔腾年代”则聚焦新中国成立后的理想之光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奋进姿态;“共赴幸福”作为时代回应,生动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让百年历史进程通过艺术具象化。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多元合唱形式打破传统边界:女高音王欢在《映山红》中的独唱委婉动人,将观众代入峥嵘岁月;混声合唱《保卫黄河》的雄浑气势,唤醒了不屈不挠的家国情怀;男声六重唱《在那东山顶上》的轻盈婉转,似运河流水般温润入心;《玛依拉变奏曲》中领唱霍元圆的灵动花腔为曲目增添了许多色彩;女声六重唱《小河淌水》的清澈空灵,更与瘦西湖的月夜意境相映成趣,粤语歌曲《湾》轻柔优美,以旋律展现改革开放的奋进脉搏与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时代活力交相辉映······

“合唱+表演”的创新表达,是本场演出的点睛之笔。主创团队延续之前阵容,导演沈亮、音乐设计黄凯然,文学撰稿许诺及由国交合唱团内选出的四位主演倾注了大量心血,以角色演绎串联起曲目间的过渡和情感铺陈:裴磊饰演的瞿秋白在书桌前翻译《国际歌》的赤诚,杨杨化身的劳模以“撸起袖子”的姿态唤醒建设热忱,贾可欣演绎的青年学子“张凤霞”带观众重返改革开放的校园时光,赵玉龙作为讲述人则以当代视角,将时间脉络娓娓道来。这种“乐剧式”呈现,让原本抽象的旋律有了具象的表达,也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在“看”与“听”的双重沉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锚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扬州巡演是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探索市场化路径的一次实践。为实现艺术质感与大众审美的平衡,音乐会在形式呈现与音乐设计上暗藏巧思。演出开篇,中国交响乐团的四位演奏家圆号周宏、大提琴张博、小提琴袁斯琪、钢琴李玥便以小乐队编制合奏《我爱你中国》 令人眼前一亮,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随后领唱、混声合唱、男女声小合唱、男女声六重唱等多元形式轮番登场,从经典曲目的重新编配,到戏剧角色与地域文化的隐性呼应,再到小乐队编制与合唱的精准配合,每一处设计都兼顾艺术质感与大众审美。

这种新颖的合唱形式的市场潜力是无限的,它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工整严肃”的“传统合唱”的刻板印象,以更年轻、更沉浸的表达为传统合唱艺术开辟了新路径,更通过合唱与表演的相辅相成,传递出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感,唤醒了不同年龄层面观众的鲜活记忆。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心中的旋律”已不再局限于舞台,而是化作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大众的纽带——它是时代的回溯记忆,是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更是深植于血脉之中、生动而具体的情感共鸣。当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持续推进,或许会让更多经典旋律走出殿堂、走进不同地域,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既守住艺术的根与魂,又开出契合时代审美的新花。


撰稿:段梦

摄影:陈炎、徐清园

排版:陈婧



微信二维码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12885

ICP备案:京ICP备1305354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