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余音绕狮城,凯旋谱新章

  • 时间: 2025-09-17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当演出最后一个音符在音乐厅的穹顶缓缓消散,掌声如潮水般将我们包围。数日来的辛勤排练与长途奔波的疲惫,都化作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

音乐是通用的语言,它让我们跨越山海,与狮城的听众心灵相契。巡演的帷幕虽已落下,但那些闪耀的瞬间早已沉淀为心底最珍贵的记忆。

我们邀请了四位亲历这次音乐之旅的演奏员,请他们诉说管弦之外的感动,分享聚光灯后的故事。


李曦

中国交响乐团

第一小提琴声部

琴弓轻触琴弦的刹那,熟悉的振动从指尖传至心间,只是这一次,空气中弥漫着新加坡湿润的热带气息。当最后一个音符在滨海艺术中心缓缓消散,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望着那些被音乐点亮的面容,忽然想到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经典音乐,更是用弓弦讲述中国故事。

这次新加坡演出一共三场,一场交响乐和两场室内乐,也是历史上中国交响乐团乐队第一次访问新加坡。数日演出结束,当飞机起飞时,我透过舷窗回望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琴盒里的小提琴还残留着热带空气的温润。我深深感到,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独特性与推动文明对话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无论在北京还是世界的任何角落,我都会记得新加坡观众眼中的光——那是人们情感共鸣的明证,是音乐超越国界的最好诠释。


徐鼎力

中国交响乐团

第二小提琴声部

首先特别高兴能参与此次为纪念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的演出,也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次为新加坡的观众演奏《梁祝》《黄河》这样的中国作品是特别有意义的。“9·3”阅兵刚刚过去,我们再次将中国声音对外展示,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乐团的一员,我深知此次演出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大家为演出做出的努力。我们与指挥、独奏在只有一下午走台的短短三小时里,认真投入排练,快速地熟悉彼此。最终演出十分圆满,在指挥家叶聪的带动下,大家也感受了来自新加坡观众强烈的热情和掌声。


李成

中国交响乐团

大提琴声部副首席

首先,此次能够在中新两国建交三十五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随团来到美丽的新加坡进行演出,我内心感到无比荣幸与激动。我们带来的两部作品——《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黄河》钢琴协奏曲,不仅是中国交响乐领域的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奏响这些融汇东方美学与西方形式的经典之声,向新加坡观众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于我而言是一次极具使命感的艺术旅程。

尤为珍贵的是,此次巡演我有幸与钢琴家孔祥东、小提琴家孔朝晖两位敬仰已久的前辈艺术家同台合作。在排练与演出的过程中,与前辈们每一次的“对话”与“碰撞”,都远超技术的切磋,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交流。他们对音乐的虔诚、对细节的严苛,以及对作品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的精准把握,都让我深受触动与启发,仿佛接受了一次音乐上的洗礼。这份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表现,更让我对“音乐无国界”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李亚迪

中国交响乐团

大号声部副首席

这次随团来新加坡演出,心情很不一样。

这是我大学毕业之后,整整十年第一次回来。我在新加坡读了四年大学,这座城市对我而言,不只是留学的地方,也像是第二个家。走在街上,很多地方都还熟悉——学校附近的餐厅、常去的图书馆、还有这次演出的音乐厅滨海艺术中心,都是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

这次演出是为了纪念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5周年。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心里挺复杂的。十几年前我在这里学习、生活,现在作为职业演奏者,代表中国交响乐团回来演出,感觉像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循环。

音乐厅还是老样子,灯光一打,熟悉的舞台感就回来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不再是学生,而是和同事们一起,用音乐表达两国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排练时,我们演奏的曲子里有中国的旋律,也有新加坡的元素,听着听着,就像在听我们自己的故事。

十年过去了,人变了,身份也变了,但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一点没变。它安静、有序、温暖,也教会我很多东西。这次回来,不只是一场演出,更像是回了一趟另一个故乡,另一个记忆。

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带着期待,再回来。

狮城的掌声犹在耳畔,音乐的旅程却永无停歇。

带着这份珍贵的记忆与收获,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员们已悄然投入了新的乐章。

琴房里,指尖再次与琴键弦弓共舞;谱架上,2025/26音乐季开幕音乐会的新曲谱已悄然展开。

每一次落幕都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愿将这份跨越山海的艺术热忱,转化为更加动人的旋律,继续在下一个舞台绽放。


微信二维码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12885

ICP备案:京ICP备1305354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