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04-03 - 作者:
- 来源: CNSO
![]() 关于作曲家海顿,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曾如此评价他:“海顿伟大的贡献是将所有这一切综合为一种具有可信的逻辑和永恒生命力的风格。”而关于海顿的清唱剧,在剑桥音乐出版社的论文集《海顿研究》中对于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评价为:“都是以宇宙的起源开始,以音乐性的幻想结束。”这两部作品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也正因其卷帙浩繁,从而鲜少上演。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海顿乐集”策划的高潮之作,“海顿的四季” 戴维·霍斯与清唱剧音乐会于3月29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古语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当晚,在海顿专家戴维·霍斯与国交艺术家们长达140分钟的呈现中,四时迭变的笔触之美与传神之妙统统全盘托出。 ![]() 距离上次在京上演海顿的清唱剧《四季》已逾16年,而演出后的隔天3月31日又恰好是海顿诞辰293周年。这部指挥家戴维·霍斯挚爱的作品,不仅是对指挥、乐队、合唱团体力的巨大考验,更是于一片涟漪、一段思绪、一阵共鸣中升腾起对于海顿的致敬与回望,同时也是达成追求历史知情演奏的共识以及对这一伟大作品进行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因此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构思的理解,要比一般的作品模式识别高一个层次,且不囿于回归到《四季》这部作品中去全局把握。整部作品以春、夏、秋、冬四个乐章展开,每个乐章既独立成篇,又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类活动形成叙事闭环。那么如何在音乐处理中立足于文本,而又呈现出超越文本的诗意与深意?这是我于演出前保留的好奇心。 ![]() 清唱剧《四季》首演于1801年,是作曲家海顿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传世巨作,该作品被视为整个古典时期最杰出的清唱剧。《四季》脚本取材于英国诗人詹姆斯·托马斯写的叙事长诗,描绘大自然用四时迭变,向人们传达永恒与希望的讯息。主要描述了奥地利的农民生活场景,兼具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特质。故事主要围绕着三位剧中人:老牧人西蒙(男低音),朝气青年卢卡斯(男高音)和天真可爱的汉娜(女高音),以及农民、农民与猎人的合唱来展开。 ![]()
一、春——鸿蒙初开、绿意内敛 《瓦尔登湖》中称春天作“世界的黄金时代的重现。”寒冬过去,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大地焕然一新,这也正是京城当下的季节。《春》的篇章充盈着经由严冬将逝、大地复苏,农人农忙时的场景继而祈求风调雨顺,最后青年男女在大自然风光中欢欣愉悦的民间生活描绘,由八个分曲构成的,分别为:一、序曲与宣叙调;二、农民的合唱;三、西蒙的宣叙调;四、西蒙的咏叹调;五、卢卡斯的宣叙调;六、合唱、独唱、三重唱;七、汉娜的宣叙调;八、欢乐之歌:二重唱、合唱。序曲的前四小节是一个短小的广板的引子,情绪凝重,速度缓慢,这是海顿几乎所有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的范式,在这里又有了具体的描绘性意义。随后西蒙的宣叙调与乐队相互缠绕,弦乐与木管声部奏出向上飞驰的半音音阶,预示着冬天最后的冷风正盘旋离开大地。男低音歌唱家徐阳发音纯正,轻轻地将乐句抛回至乐队,西蒙宽容、慈爱的父亲形象已有了初印象。女高音歌唱家许蕾声音饱满,当晚她海藻式的卷发也更塑造出一位热情大方、娇媚开朗的汉娜形象。弦乐声部揉弦节制细腻,拿弓位置较为靠上,试图接近巴洛克弓的演奏。紧接其后木管独奏引出新的动机,许蕾用非常柔和的声音唱道:“看,从南方的海岸,带来了温暖的气流,这是春的信息!”。男高音歌唱家梁羽丰咬字清晰澄澈,音色冷冽清亮。在这个时期,谱面上能够出现ff的力度都是非常不易的,当晚合唱队与乐队间的平衡实属一流,合唱团女高声部的处理亦更贴近于“sotto voce”,真正地做到唱出修养即可。在这部分指挥家戴维·霍斯的处理活力充沛、个性鲜明,充分推动了音乐和情节的起伏,不同音区和音色的旋律将声部和织体演绎得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最后在《欢乐之歌》中合唱团焕发出绮丽的音响与色彩,足以预见剩下三个篇章艺术家们高超、雄厚的专业水准。 ![]() ![]() ![]() ![]()
二、夏——太阳底下无新事 此篇章对夏季乡村黎明到来时、烈日炎炎下、暴风雨来临前、雨过天晴后的风俗性生活场景有着动人的描绘。整个部分以深沉的情绪为主,由十个分曲构成的,它们本别是:九、管弦乐间奏曲与西蒙、卢卡斯的宣叙调;十、西蒙、汉娜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十一、三重唱与合唱;十二、西蒙、卢卡斯的宣叙调;十三、卢卡斯的谣唱曲;十四、汉娜的宣叙调;十五、咏叹调;十六、西蒙的宣叙调;十七、合唱;十八、三重唱与合唱。在夏季中有少量篇章表现突然降临的雷雨、寒冷瑟缩的天气,但这些忧虑都会在阳光和温馨友爱的生活中转瞬即逝。在十六分曲时,此次国交专门使用巴洛克定音鼓作为叙事时的主力乐器,模仿雷声轰隆滚奏。男高音此时高声感叹:“ 呵,山谷,已在呐喊,暴风雨就要来临!”弦乐簌簌进入,此时调性已悄然发生变化。早期槌击钢琴对声乐部分有着若隐若现而又稳定的烘托,乐队各声部亦呈现出独奏般的表达空间,极富美感。 ![]() 上半场结束,浓缩的“四季”风景已来到夏季。乐队通过现场独有的神圣感与庄重感,生动再现了1801年首演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文本上来看,恰恰也是聚焦于“四季”的民间生活:从万物复苏时的喜悦到向上天祈愿时的恳切,从暴风雨来临的焦灼再到归于平静时的恬淡。可以观察得到当晚乐队的乐器排布也是精心设计过的,弦乐声部分置两侧,更能凸显音乐的声部衔接与流动性。作为海顿专家,戴维·霍斯坚持使用古钢琴(forte piano),当晚使用的是1795年的维也纳式早期钢琴的复制件,从时间上来看与海顿创作时期所使用的音色极为接近。当晚早期槌击钢琴、羽管键琴演奏家曾佳莉稳坐中心,她手下的乐句连断轻盈、音色软糯,与乐队共同展现出山峦版连绵起伏的声部形状、神圣性与宗教性交织的音乐线条,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旷野无边、理性与自然统一的时代。 ![]() ![]() ![]()
三、秋——丰收之喜、饕餮盛宴 下半场以秋之喜悦开篇,《秋》主要表现精彩的狩猎场面和丰收时喜悦的心情,以活泼、欢快的情绪为主,由十个部分构成:十九、间奏曲与宣叙调;二十、三重唱与合唱;二十一、宣叙调;二十二、二重唱;二十三、西蒙的宣叙调;二十四、西蒙的咏叹调;二十五、卢卡斯的宣叙调;二十六、农夫与猎人的合唱;二十七、宣叙调;二十八、酒歌合唱。被称为《猎人之歌》的狩猎合唱是这一篇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段落,摄人心魄、站立演奏的四支圆号形成彼此呼应与回荡的混响,这简洁有力的音型渲染着从四面八方围猎的焦灼感。台上的声部进行不断回响的同时,与台下形成了明暗对比。整个音乐厅现场呈现出精妙、古典的构图,而指挥家戴维·霍斯才是这部构图的中心点。这使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词法”,而海顿正是用器乐描绘溪流、丰收、葡萄藤等具体的意象,在音乐的细微生命感中呈现一部音乐博物志。秋的丰收之喜在载歌载舞的场面中落下帷幕。 ![]() ![]()
四、冬——隆冬风厉、好事正酿 第四篇章《冬》描述了寒冬里农民生活的场景,同时在最后两个分曲中极富哲理性,由十一个部分构成:二十九、管弦乐间奏曲与宣叙调;三十、谣唱曲;三十一、卢卡斯的宣叙调;三十二、卢卡斯的咏叹调;三十三、卢卡斯、西蒙的宣叙调;三十四、纺织之歌;三十五、卢卡斯的宣叙调;三十六、独唱与合唱;三十七、西蒙的宣叙调;三十八、西蒙的咏叹调;三十九、双重合唱与独唱。如同人的一生从少年、青年、中年至耄耋,最后合唱团整体爆发出极大的音量,指挥家充分发掘了乐队与合唱团之间的音量对比。尤其是在弦乐声部的纯音色段落能感觉到风雪的惆怅,戏剧张力极大。而乐队仿佛以舒软的孔隙吸收一切音响,留给整场霎那的旷目僻静。犹如一件白色的袍子轻轻覆盖在大自然的身体上,直至春天再次唤醒。当晚艺术家们的表现上,可清晰地听到历史知情演奏所追崇的——对历史与当代演奏关系进行哲学性的追问。声部间纯粹与朴素的平衡下,恰恰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历史作品演绎的学术严谨性,更是一场关于“何为真实”的艺术探索。海顿专家戴维·霍斯强调短句的处理,让这部作品的浓郁与轻快演绎得相当纯正、精彩。 ![]() ![]() 在现代的社会语境下,到底如何去演绎一部体量庞大的清唱剧作品?我想,作品意蕴的建构,首先是理性与自我的建立。海顿完成这部作品时,德国正处于“世界用头立地”的启蒙运动时代,理性成为评判事物是否合理的尺度。海顿这部清唱剧《四季》反映的时代精神恰是人们渐渐地从各种精神桎梏中走出来,正如剧中的三位主角西蒙、卢卡斯与汉娜,再延申至合唱团所代表的农民角色,都仿佛是上帝的宠儿,充斥在一片金黄中。如此之人与人生,是有力度、高尊严的。 彼时海顿的身边人对他性格上的描绘是:虔诚、幽默,关心其他人的幸福,为他的学生而骄傲,许多年轻音乐家从他的教学和建议中受益,他的乐队成员更是将他看作宽厚的、值得信赖的父辈,赠他以爱称“海顿爸爸”。对于音乐的存在意义,理性、幽默的海顿老爹是这样认为的:“每当我同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对抗时,每当我的体力或脑力疲惫不堪时,我就会觉得难以继续这项事业。这时我内心中的一种神秘情感就开始对我低语‘这个世界上快乐满足的人很少,到处都是悲伤与担忧,也许你的努力有一天能使疲劳衰老的人们暂时脱离俗事的重压,获得片刻休息与放松。’多么巨大的催人继续的力量!这就是为何当我回头看这么多年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我的事业时,我感到由衷地快乐和满足。” ![]() ![]() ![]() 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即将圆满落幕,依照惯习,指挥戴维·霍斯仍是将花束中的一枝枝玫瑰献给各声部艺术家,此举无疑亦将浓缩的“四季”生命送给台下的观众。试问音乐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言,这是一部带着欢乐写出的作品。愿诸位在这接近完整的一版清唱剧《四季》中,实现作曲家、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跨时空对话。赋予这部入世却不市侩的作品不可复制的独特生命力,不断对“人”的生命本身进行幸福维度上的思忖与求索。 ![]()
撰稿:钱玉洁 责编:张露予 摄影:国之骄子 排版:陈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