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致新岁,流光溢彩的咏叹

  • 时间: 2024-12-31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12月27日晚,北京音乐厅张灯结彩,中国交响乐团2025新年音乐会由常任指挥景焕与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女高音歌唱家郭森携手中国交响乐团于此盛装上演。指挥家景焕以酣畅淋漓、璀璨照人的十五部作品带领观众们点燃2024年最后一次烟火,以流光溢彩的咏叹致敬新岁。


舞会是节日中最奇妙的元素。北京音乐厅现场点缀红色的花束与幕布,在如此庄重且热烈的氛围下,别开生面的新年舞会就此拉开序幕。开场第一首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波兰舞曲》,选自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引子部分,小号在保持波兰舞曲风格的同时,增加节奏的紧凑感。而后波兰舞曲的节奏型开始逐渐淡化,在器乐化片段的诠释中,柴氏使用大量的级进,促使音乐一次次到达至高点,仿佛当年波兰宫廷盛大舞会的场面,社交场合中的欢乐气氛亦弥漫至现场。

第二首作品是丹麦作曲家雅各布·加德的《嫉妒探戈》,又名《百叶窗》。作品由“一个情感丰富的d小调主题”与“D大调抒情部分”,两部分构成,二者均带有典型的探戈节奏。作品率先以清冽的小提琴独奏起势,与强力的管弦乐构成鲜明的对比。在骤然跌落、跌宕起伏的情绪里,乐队的演奏家们细腻地勾勒出“嫉妒”主题的轮廓。铜管引领了一段控诉似的合奏后乐队的能量得到释放。就如同舞台上的悲喜剧,“嫉妒”这一情感的错综复杂与戏剧张力得以体现。在这部作品中,传统欧洲的典雅与吉普赛的异域风情如同两条河流交汇,钢琴家冯丹以其如水晶般清澈圆润的音色为作品加之一抹柔情。指挥家景焕则如同一位智慧的舵手,以其深思熟虑的理性引领乐队不断探寻,对作品中的情感与人性有着精准的洞察与诗意的讲述。

第三部作品是由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领衔演绎的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此曲第一主题源自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是一首细腻、倾诉式的小亚细亚民谣;第二主题由以大提琴和中提琴拨奏半音下行,百转千回,充斥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而主题部的再现“声断情不断”,演奏家秦立巍的情感浓郁真挚,演奏状态呈渐强之势,就此展开极富戏剧性与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篇章。

经典依旧在延续。第四首作品是作曲家波普尔的《匈牙利狂想曲》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作品68。作品结构庞大,尾段飞速的“自然跳弓”音型与叙事性段落对演奏的要求很高。很显然,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在乐章中游刃有余。行至中段,轻快、摩登的查尔达什舞曲风格又交替着忧郁的吉普赛旋律。对于演奏家秦立巍的演奏,如果观众凝视得够久,心灵将会融入秦立巍弓下的时间。极佳的演奏家亦是对作品逐音斟酌的思想家。指挥家景焕对于铺排细节有着超常的耐心,从她一以贯之的叙事中可以看到她对外面的世界具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心。她用想象力与细腻的语言制作了一个奇观,让人不由得感叹,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第五首作品是朱利·斯泰恩的《吉普赛》序曲,源自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玫瑰舞后》。《玫瑰舞后》被誉为美国音乐剧史上的杰作,《吉普赛》序曲作为该剧的开场曲目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出。以其紧凑的三、四分钟时长,展现了热闹、激昂、幽默和舞会等多种情感与场景。其天生热情的艺术特质与极具时代性的风貌再次点燃全场。第六首作品是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蓓莉亚》第三幕的终曲,此曲被誉为法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首嘉洛舞曲,以活泼的快板和2/4拍节奏,通过六小节的中板序奏的铺陈巧妙引入主题。作品生动描绘在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村民们如鸟归巢、欢聚一堂、尽情享受悠闲时光的场景。最终,在全体演奏家的华丽“合舞”下作为舞剧的终章。

音乐会前半篇幅的安排以一部音乐剧与一部芭蕾舞剧的序曲与终曲交织排列为巧思构想,想必这盛大的节日典礼刚刚过半,下半场的重头戏正在酝酿。

下半场伊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台风稳健、风度翩翩。他领衔演绎雷哈尔的《你是我的一切》,选自歌剧《微笑王国》以及意大利民歌《登山缆车》。《微笑王国》是作曲家雷哈尔创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剧,而咏叹调“你是我的一切”是此歌剧第二幕中著名的男高音唱段,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这首咏叹调的演绎中结合历史,从歌剧创作中的细节出发。在传统和声进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和弦,用多样性与多变性打破传统和声的功能性。他的倾诉情感之细腻,使歌剧中“苏城王子”这一角与观众近在咫尺,聆听东方之美。

《登山缆车》又名《富尼古丽,富尼古拉》,创作于1880年,由巴比诺·图尔科作词、路易斯·丹查作曲。“富尼古丽,富尼古拉”是象声词,模仿缆车在钢丝绳索上发出的声音。这首民歌由初始的男声合唱被改编为乐队、器乐独奏、混声合唱等多种形式。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将作品中意大利民间舞蹈塔兰泰拉的律动感信手拈来,声音中金属质感的辉煌与不加修饰的克制感生动地刻画出坐在缆车上的人们兴奋得意的心情,松弛温暖。

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郭森同样带来两首流光溢彩的作品,分别为普契尼的《漫步街上》,选自歌剧《波西米亚人》以及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作品410号。歌剧《波西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绣花女》,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经典四幕歌剧。当晚选的“漫步街上”是歌剧《波西米亚人》第二幕中的一首咏叹调,描绘的是年轻貌美的穆塞塔在新年的街上看见自己的旧时情人——贫穷的画家马切洛时,为引起他的注意、激起他的嫉妒而唱的咏叹调。作品中乐句较为绵长,女高音歌唱家郭森对气息有极高的控制力,她的共鸣全然打开,穆塞塔的张扬、自信、神采飞扬在她的演绎中不断加深,声音中没有任何断层的气息感,一气呵成。

《春之声圆舞曲》作于1883年,当时施特劳斯已近60岁,据说是在一次晚餐会上,作曲家李斯特和女主人表演了钢琴双手联弹,施特劳斯根据他们的曲调即兴谱成了圆舞曲,并于当天完成了本曲的管弦乐曲创作。作为圆舞曲的经典之作,即使作品不断在高音区流转徘徊,郭森也拥有极自然的状态与流动性、细腻柔亮。更令人惊叹的是她与木管声部之间考究的抑扬呼应,迂回婉转,大有“风动新意,衔来好春光”之意蕴。

继而两位歌剧届的明星携手共同演绎普契尼的男女声二重唱《哦,我可爱的姑娘》,选自歌剧《波西米亚人》。此曲是歌剧《波西米亚人》第一幕的结束曲——诗人鲁道夫与绣花女咪咪演唱的一首二重唱。圣诞节前夕,诗人鲁道夫与咪咪互诉衷肠、表露爱慕,鲁道夫见月光下的咪咪甜美秀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哦,我可爱的姑娘!”两人共吐心声,一对情侣相拥着向门外走去。两位歌唱家的演绎中保留感觉、情怀、想象与体悟,包裹着文学化的语汇直入内心深处,从而形成心灵上的咏叹与讲诉。最后二人携手慢慢走向后台,戏剧化的语言与艺术化的处理相得益彰。

盛大的节日庆典由奥托里诺·雷斯庇基的《罗马的松树》进行收束。《罗马的松树》创作于1923年-1924年,是作曲家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余两部分别为《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在1973年9月19日《人民日报》以署名“中央乐团 晨星”发表的题为《友好的情谊 精彩的演奏——欢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一文中,我们依然能窥见当年的盛况:“《罗马的松树》又像是一幅幅色彩浓烈、构图鲜明的油画,它从几种不同角度,刻画出罗马城乡的美丽、壮观。乐队演奏音色变化光彩夺目,第四乐章气势磅礴,使这支乐曲成为音乐会中很有特色的曲目。”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充满着朝气与华美视角的指挥家景焕携手国交的艺术家们再次演绎。《罗马的松树》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波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描绘孩子们在松树下玩耍的天真场景;第二乐章: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树,慢板乐章,圣赞歌时隐时现,从一个个深邃的洞穴飘出;第三乐章:雅尼古伦山的松树,同样是慢板乐章。作曲家在此使用了夜莺鸣叫的真实录音,空气中有一种细微、静谧的颤动;第四乐章:罗马大道上的松树,在小号声中响起,乐章在打击乐声部的颂赞中,从黑夜走向曙色破晓。小号演奏家尹晓晖仿佛来至高处,醇厚、悠扬地吹响向罗马进军的号角。身至此时,似乎罗马这座城市风景与历史片段的遐想与回忆,不需前往便已领略。乐队的音乐从细腻如丝的分贝细腻展开、逐步升至澎湃的最大能量时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流畅自然。旋律清晰而独立,每一次断句、呼吸都被景指精准捕捉,明暗交替、强弱对比、快慢转换,充满着生命力。

随着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指挥家景焕连续返场三次,加演风格多元、依旧高水准的三部作品。勃拉姆斯的(改编:勋伯格) 吉普赛风格的回旋曲片段,将理想与激情交织;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香槟加洛普》,以打击乐连开三次香槟瓶时的响声作为标志性的符号,富有节奏感且新颖;历来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频频上演的《康康舞曲》最后也如期而至。至此现场已沸腾,新年的意味亦愈发浓厚、趣味盎然。扎实、精致而又不落俗套的十五部作品由景指带领乐团的艺术家们给予观众极大的喜悦,亦展现出国交的艺术家们一如既往的高水准与审美共情。

过去一岁的回忆涌现,铺满音乐厅上空,终而降落在满怀期盼的新年祈愿中。音乐会涌动至此,终于传递出了今夜的迎新立意——是盼春来的蓄势待发,是乙巳年的翘首以盼。

夜未央,致新岁。请诸位再来一杯香槟。


撰稿:钱玉洁

责编:胡实

摄影:国之骄子

排版:陈婧



微信二维码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09692

ICP备案:京ICP备1305354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