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聆听民族经典,感受家国情怀

  • 时间: 2023-09-06
  • 作者: 彭澳丽
  • 来源: CNSO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78周年,2023年9月3日,中国交响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再次奏响《黄河大合唱》,以民族之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讴歌伟大时代,提振民族复兴的精气神,用嘹亮歌声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爱和平。

本场音乐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的重要演出之一,演出季将呈现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国家民委直属院团等国家艺术院团的精彩节目,国交的“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月是故乡明”中秋节合唱音乐会、“岁月交响·和平里”交响音乐会等剧目被纳入演出季。

本场演出的曲目选择可谓既考究又应景,从开场的经典前奏曲《咏雪》到忧思家国的《乡愁》,从晨曦破晓的《日出东方》到永恒的民族经典《黄河大合唱》,不仅整体情绪从弱渐强,在不断酝酿中达到最高潮,四首曲目也如水彩画般巧妙构成了一幅气贯长虹的民族画卷,给人以无限遐想。

伴随着舒缓的旋律响起,前奏曲《咏雪》拉开了本场音乐会的序幕。现场观众在长笛、单簧管与竖琴奏出的天籁之音中逐渐进入毛泽东笔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磅礴景象中,于音符之间感受着祖国的壮美之景。《咏雪》选自交响套曲《英雄的诗篇》,是著名作曲家陈培勋最具个人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该曲以变奏曲的结构形式写成,优美的旋律,恬淡如雪的意境,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在本场指挥王琳琳的带领下,乐团带来了本场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由乐团青年作曲家黄凯然创作的《乡愁》——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担任独奏的乐队副首席姚亮与乐队的配合相得益彰,默契十足,用精湛的演绎和情感释放,描绘出“万里归来年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动人意境,令现场观众心中共鸣,如痴如醉。

在情感的积蓄中,由另一位青年作曲家徐可创作的《日出东方》——为竹笛与交响乐队而作,迎来了精彩首演。此次合作是中国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演出、研究、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启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该曲以陕北民歌《东方红》为主题旋律素材,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突出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交响乐队的结合,力求用世界的共通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著名青年竹笛演奏家范临风一袭红衣,以由竹笛清婉的独奏开篇。伴随着旋律的不断涌现,音乐的气氛逐渐升腾,在全曲的最高潮,观众耳熟能详的《东方红》主题旋律缓缓浮现,将现场氛围瞬间点燃。

音乐会下半场,是万众瞩目的重磅曲目《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这部伟大作品是对正义和光明的礼赞,是全世界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共鸣,是中国二十世纪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交响合唱经典之作。在9月3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奏响“黄河”,可谓意义非凡。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乐团演员杨杨生动的朗诵词将八个乐章有机地串联起来。“黄河船夫曲”开门见山地表现了黄河儿女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战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黄河颂” 则以宽广的气势唱出了黄河所象征的伟大坚强、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从不同的角度倾诉了中国人民在日寇炮火下遭受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悲愤填膺,奋起抗战的决心;“保卫黄河”以进行曲式加轮唱,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抗日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英勇机智地打击敌人;终曲“怒吼吧,黄河”是对作品主题的高度概括。黄河的怒吼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从苦难中觉醒,战斗的警号已经吹响,法西斯必败,人民必胜!

“黄河”的旋律总是让人心情澎湃。现场观众的情绪在音符与音符间的碰撞中逐渐高涨,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全场。在极度热情的氛围下,国交艺术家们又倾情献上了返场曲目《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经典插曲,将现场气氛再度推向高潮,本场音乐会也在此刻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彭澳丽

摄影:卢旭

编辑排版:胡实、陈婧




ICP备案:京ICP备1305354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