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初春邂逅“缤纷世界”

  • 时间: 2023-03-28
  • 作者: 张听雨
  • 来源: CNSO

今年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逝世七十周年,德国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逝世六十周年。3月25日,指挥家杨洋执棒中国交响乐团的“缤纷世界”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由钢琴少年杜沛达担任独奏,上半场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下半场为保罗·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与《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演出作品纪念这两位作曲家。

音乐会的题为“缤纷世界”,乍听起来仿佛是一个放在任何题材音乐会都可以的名字。而仔细玩味两位作曲家的身世,却又感到一丝苦涩:于缤纷混乱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两位具有话题性的作曲家都在不断寻觅、求索自己在时代中、在国家间的位置,并在其中不断与之产生错位。普罗科菲耶夫去美国了并不如意,但回到苏联后也依然坎坷;欣德米特自愿流亡,最后到了纽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音乐也豁然开朗。正所谓“同人不同命”,音乐令人思索,音乐背后的往事使人唏嘘。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怪诞而充满警语,和许多俄罗斯作曲家一样,他对于死亡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1913年4月26日,普罗科菲耶夫读音乐学院时认识的好友施密托夫在芬兰自杀,作曲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陷入悲伤之中。同年晚春,他创作出《第二钢琴奏鸣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后者在四个月后进行了毁誉参半首演,这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为轰动性的时刻之一。

有时会有一种论调,认为会让少年钢琴家弹这些大型作品过早了,音乐容易不够成熟,但14岁的钢琴少年杜沛达(仔仔)以他出色的技巧和成熟的音乐表达反驳了这种观点。毕竟,普罗科菲耶夫写这部作品时也只22岁!第一乐章是奇诡的,钢琴以清冷松脆的音色诠释了孤寂的第一个主题。普氏整个展开部是用钢琴华彩写成,在这个考验技巧的段落中,杜沛达则展现出在钢琴上驾驭交响化语言的出色能力。第二乐章是托卡塔风格的谐谑曲,富于未来主义气质。钢琴冷静地弹出波动的跑句,在如同蒙太奇般变化的和声间从容穿梭。第三乐章是温和的快板。尽管杜沛达个子还小,但演奏地却孔武有力,在一上来的几个和弦上表现了充满爆发力的气势。末乐章中,热情奔放的演奏将全曲推向高潮。最后一个强音后,少年如风般随着音势站起,博得满堂喝彩。对于台下热烈的反响,我想自然有一些是因为演奏家少年的锐气,而这种锐气之下却并不见许多卖弄与孟浪,有心的听者自然会感动于这种与年龄不像匹配的成熟。返场是杜鸣心先生的《水草舞》,流光溢彩中少年的本色涌现。

下半场来到保罗·欣德米特的世界。1935年,作曲家因为富特文格勒公开反对纳粹对于艺术的审查而导致的“欣德米特事件”成为欧洲风口浪尖的人物。欣德米特是全才,他的事业涉及作曲、理论、小提琴、中提琴演奏(甚至还有他吹小号的照片)、教学、指挥等多个领域,并作有各种体裁和各种风格的大量作品。《画家马蒂斯》中的马蒂斯并非我们常听到的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而是16世纪德国画家马蒂斯。他因不满天主教对宗教改革和农民运动的镇压,参加了农民战争。但由于对战争所带来的人类悲剧深感痛心,而又回归到艺术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这部作品是欣德米特在近十年的“复古”趋势之后标志性的转型作品,这之后,作曲家基本只写作器乐音乐。《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完成于1943年,正是欣德米特在美国耶鲁大学执教期间。这部作品共四个乐章,选取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韦伯的音乐主题,加以改编重塑,形成具有二十世纪“新音乐”风格的交响乐作品。第二乐章的爵士主题可以听出作曲家到“新大陆”的好奇与喜悦。在那个极权主义时代的背景下,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经说过:“欣德米特完全站在时代的立场上,他了解那个时代。他对音乐的态度不同于任何人,不进行反击,也不回避警告。他被音乐塑造,被音乐支撑,最后信心十足地在音乐上打下自己的烙印,超越了时代。”而私以为,他的作品和普罗有一个共通点:都有一种涩味。你当然可以说这和前文提到的那些苦涩过往有关。在作品中,“普罗”的涩可以从他“新古典”风格中“不古典”的和声听到。欣德米特的涩则从这位对位法大师不和谐的和音关系听出。他的复调技巧精湛可从《画家马蒂斯》多主题对位在一起的再现看出。无怪乎有人曾说过:“欣德米特的音乐,对眼晴来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作品。但是对耳朵来说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而如品茗时常就是品其中之涩味,这样的音乐有时更值得细读深究。

表演上,杨洋的指挥遒劲有力,与国交一贯雄强的风格相得益彰,下半场两首作品的演绎是劲健充满骨气的。所谓骨气是结构的搭建,而劲健则是音乐肌理紧凑的环环相扣,通过对结构与句法的挖掘达到凝练之感。《画家马蒂斯》里,三个乐章速度分明,恰如祭坛画的拱形结构。第一乐章“天使的音乐会”,三个主题如其所示的被呈现,第一主题三支长号肃穆的歌唱为其他众乐器轻柔地烘托,民歌的素朴感沁人心脾。妙笔与妙演皆于三个主题对位化地综合再现处,杨洋有条不紊地将声部关系梳理得繁而不乱,此时的音乐充满虔敬感。第二乐章“埋葬”,指挥以八拍慢速度的方式示人,沉痛之至,发人深省。第三乐章“圣安东尼的诱惑”体现出欣德米特弦乐演奏家的本色,开头写得仿佛弦乐独奏的华彩,而这样需要弹性速度的华彩由乐队演奏则需要指挥与乐团的功力方能整齐与整饬。只有这个段落演得雄浑有力,后面的疾驰驱策才会有自然涌动的效果。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演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欢实”,好像打开了快乐的万花筒。每段变奏个性鲜明,充满动感。开篇匈牙利舞曲风格的“踢踏感”、中国风格的鲜亮色彩、以及爵士乐风格的“嬉皮”,都让人印象深刻。下半场当真使人进入缤纷世界,三联画《画家马蒂斯》之后,是丰富多彩的组画、群像。欣德米特作品需要如其所是的演法,干练的奏出,飒爽地收束。通过对结构与句法的挖掘达到凝练之感尽管此马蒂斯非彼马蒂斯但演奏中确需要一点野兽派。

可以听出,刚刚进行过考核的中国交响乐团面对繁难作品是厉兵秣马、神完气足的。乐团整饬有力的演奏风格对于德、俄作品来说恰如其分。《画家马蒂斯》铜管独奏、《韦伯主题变奏曲》以及刚才谈论的弦乐段落多有可圈可点之处。目前还未看到今年有其他纪念欣德米特的专题演出,”国交”的演出可谓得风气之先。

缤纷世界中,欣德米特亦对中国有着别样的意义。欣德米特本人写过与中国题材相关的作品,他的中国学生谭小麟是近现代音乐史的开拓性人物,而欣氏的《作曲技法》等著作则由曾于中央乐团任职的罗忠镕先生翻译成中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界润泽颇深,就连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也提及了欣氏《世界的和谐》一作。至于普罗科菲耶夫,和中国并未有直接的联系。但他的指挥老师齐尔品却是旅居上海多年、开设中国风格作品比赛的“中国通”。缤纷世界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微妙的联系与耦合......

撰稿:张听雨

摄影:掌握社

排版编辑:胡实、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