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山河颂》再度震撼上演,国交全力铸就新时代交响典范

  • 时间: 2023-04-26
  • 作者:
  • 来源:

由中国交响乐团精心策划、倾力打造,乐团五名青年作曲家联袂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山河颂》自2022年9月首演以来便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北京、无锡、东莞等城市的几次演出都收获众多赞誉。4月24日晚,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重磅演出,中国交响乐团在《山河颂》总策划、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的执棒下再度在北京音乐厅奏响这部作品。

在连续两晚精彩震撼的交响音乐《沙家浜》之后“无缝衔接”又一部大型交响套曲,这本身当然就是指挥家李心草与国交音乐家们扎实功力与敬业精神的体现,而从观众的角度,自然会去比较两部创作时间跨越近60年作品的异同。铸就经典,是所有艺术从业者们永恒的追求,现在去谈论《山河颂》能否成为经典自然为时尚早,但笔者愿意通过直观的感受去尝试谈谈这样一部交响新作为何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和规律值得创作者们借鉴。

首先是“可听性”,围绕这个话题的探讨甚至是争议早已不可胜数。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恰恰是在交响音乐艺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一百年间,这门艺术在其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所谓现代主义阶段,经历了此前两三个世纪高度纯熟的发展后,以无调性原则和表现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诸多艺术尝试让交响音乐的“前沿风尚”愈发脱离公众审美习惯。而在五位青年作曲家集体创作的《山河颂》中,他们全部都选择了拥有明确调性标志和艺术个性的音乐主题,并以此展开丰富的变化,让观众由始至终全神贯注,产生明确而丰富的共情体验。例如第一乐段“世纪”(杨帆作曲)在铜管意气风发的嘹亮吹奏下开启,随后引出弦乐温暖动人的歌唱和木管灵动轻盈的吹奏,三种性格差异鲜明的音乐色彩对应的是共同的宏大叙事和赤子情怀;第三乐段“奉献”(姜莹作曲)中段圆号温润内敛的独奏叙事与小号的呼应自然衔接,以及随后长笛在竖琴铺陈下的动人吟唱,都令人想起《卡门》间奏曲中迷人的器乐对位笔触,在舒展沉醉的旋律中,每一位听众都被音乐情感的深化所打动。

其次是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交响性”。在近年来我所听到的诸多原创交响乐新作中,发现一些作品虽然的确以管弦乐团的形式进行呈现,也通过娴熟的配器营造出不凡的效果,但是在音乐的底层逻辑中却并不是交响性的,更像是将钢琴上“左手伴奏、右手旋律”的模式移植到了乐团之中,形成某个声部为主导、其他声部做陪衬的单一模式。在《山河颂》中,对于作品交响性的深度挖掘堪称是一种惊喜。

第二乐段“文明”(王华谙作曲)中精妙的声部对位俯拾皆是,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在伴奏音型中的错位进入形成一种独特的交错感,演奏家起伏的运弓即使从视觉上也是一种奇特的体验;第三乐段“奉献”呈现出清晰的奏鸣曲式结构,音乐主题全部是由短小的动机连缀而成,层层递进、形成汹涌的能量,堪称是贝多芬中期交响曲精神的传承;第四乐段“思乡”(黄凯然作曲)大胆选择了“大协奏曲”的音乐架构,以弦乐四重奏作为独奏组与乐团进行呼应和对话,让室内乐和交响乐这一对分别代表私密感和公众性的音乐模式相互交融。如果说在音乐史上的“思乡”名篇——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第二乐章结尾,弦乐四重奏的出现是一抹令人动容的别样色彩,那么《山河颂》“思乡”的一咏三叹在张力和气魄上更为宏大,也展现出当代音乐独有的丰沛色彩。

在可听性与交响性之外,五位作曲家显然都以音乐的方式对各自篇章的标题做出了极为恰切的阐释,使之拥有优秀标题音乐所应有的“切题性”。比如“文明”中浩荡厚重的历史感以低音弦乐声部沉缓的步伐和大鼓、定音鼓稳健的敲击进行生动勾勒,随后扩充至澎湃的音响洪流,形成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的动态艺术形象,大锣的空旷残响在乐段首尾形成呼应,仿佛连接了远古与未来;而为全曲进行收束的“山河”(李劭晟作曲)更是巧妙地设定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以“日出、清晨、正午、傍晚、夜晚”的时间变化对应音乐情绪的起伏设定,同时又持续引入祖国广袤山河中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在自由的框架下让音乐的情感浓度不断提升,奏响赞美新时代、新生活的最强音。

《山河颂》的五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无疑是作曲家们通力合作、密切沟通和无私奉献的成果;同时,在指挥家李心草和国交艺术家的演奏过程中,笔者能够感受到这是一部能够带给诠释者兴奋感的作品。无论是乐团首席赵坤宇在一把小提琴上以卓越炫目的技巧与厚重狂野的低音提琴声部形成对峙,还是大提琴首席沈和群在大段独奏中的娓娓道来和孤寂留白,亦或是指挥家李心草一个微妙的手势指引、整个乐团就在末乐章的加速冲刺中将本就极强的音量力度再度提升到全新的境界,都充分印证了国交对这部新作品的投入与重视。

从首演前的筹备、乐团艺术家的反馈、专家的试听评审,到演出后的座谈研讨、复排调整,作为新作的《山河颂》绝非空中楼阁、一现昙花,它是植根于中国交响乐团艺术传统之中、孕育在国交新生代创作力量笔下的好作品,值得在未来持续打磨、广泛传播,笔者甚至希望早日听到她由国交之外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共同实践、丰富延展,力争成为铭刻一个时代的精品。

撰稿:高建

摄影:国之骄子

编辑排版: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