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3-01-15 - 作者:
- 来源: CNSO
1月14日晚,在距离一场振奋人心、精湛卓越的乐季开幕音乐会仅两天后,中国交响乐团再一次在首席指挥李心草的执棒下登台国家大剧院,于小年之夜为观众送上新春的祝福。从两部西方交响经典到全场中国管弦杰作,如此巨大的跨度充分彰显了国交作为一支优秀职业乐团的底蕴和自信。
当晚,国交演奏家身着色彩缤纷的演出服登上被兔年元素妆点一新的大剧院音乐厅舞台,指挥家李心草也以红色礼服亮相。音乐会在吕其明豪迈恢弘的《红旗颂》中拉开序幕,嘹亮的小号吹奏出激越的音符后,大号与长号在“国歌”动机中做出了一个幅度精妙的速度延伸,这个细腻的处理不但增强了音乐庄严肃穆的感觉,也为其后壮丽的主题呈现做了自然的过渡。指挥家李心草在这里的肢体语言没有对音乐的节奏做更多的约束,而是让乐团自由呼吸,国交音乐家在悠长的乐句中凭借高度的默契营造出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的感人效果。双簧管在竖琴的铺陈下吹奏出动人的第二主题,弦乐的呼应从容而深情。接下来的进行曲节奏乐段中,乐团以更加凌厉果决的速度向前推进,低音弦乐声部为音乐注入厚重的底色,短笛引领木管声部的吹奏则意气风发。音乐在波澜壮阔的主题再现后抵达胜利的凯旋,铜管与打击乐声部钟鼓齐鸣的绚烂音效也将演出氛围推向高峰。
随后,优秀的青年钢琴演奏家田佳鑫登台,与乐团联袂奉献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对于熟悉国交的观众而言,无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黄河》钢琴协奏曲,聆听国交的演绎永远是让人放心的,这种放心不仅是对经典呈现的品质,更在于艺术家在每一次现场演出时赋予音乐的鲜活感和生命力。当《黄河船夫曲》的定音鼓轮奏伴随竖琴的拨奏、以更大的延伸幅度响起,听众会格外期待乐团各声部掀起的澎湃音浪,这种悬念感是聆听现场音乐最奇妙的感受之一。田佳鑫以厚重坚实的触键引出代表船工号子的有力主题,稳健的速度平顺过渡至轻盈的跑动,在长笛清丽的吹奏后,钢琴家以剔透的高音再现了女声合唱的抒情主题,令人印象深刻。《黄河颂》在以大提琴为代表的低音弦乐声部醇厚深挚的吟唱中开启,田佳鑫准确把握住了这个乐章的歌唱本质,以更自由的速度驾驭着乐句的婉转起伏,国交则在指挥家李心草的引领下为独奏做出熨帖的支撑,将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浓度完美还原。在悦耳竹笛声中开启的《黄河愤》是整部作品中对比性最强的乐章,在开篇展现黄河两岸秀丽风光的乐段,钢琴独奏极富颗粒感,同时又能将一串灵动的音符缀连成如歌的线条,清新怡然、令人沉醉。随后音乐情绪急转直下,对应“大合唱”原作中“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一句的和弦尤为令人心悸,当满腔悲愤再次化为翻涌怒涛时,音乐也来到了脍炙人口的《保卫黄河》中。精确的键盘跑动、纯熟的声部轮转、振奋有力的小号、迅捷如风的长笛,这一切元素都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尽情释放,直到“东方红”的旋律喷薄而出,古老民族历经苦难后的庄严重生感动了每一位观众,这是《黄河》的魅力,也是国交的实力。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中,钢琴家田佳鑫为观众加演了作曲家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精湛的音色控制展示出作品在和声运用上的诸多高妙之处,也在音乐气质上延续了《黄河》协奏曲中的陕北音乐元素,尾声处舒展的渐弱收束尤其精彩,余韵悠长。
音乐会的下半场,指挥家李心草与国交更是一连呈现了七部创作于不同年代、覆盖多种地域风格的中国音乐杰作。
李焕之先生的《春节序曲》作为家喻户晓的“春节BGM”带来回忆满满的年味儿,观众不禁伴随着音乐击打节拍。作品中段,双簧管奏出的抒情主题为这首喜庆欢愉的作品留下最温暖的瞬间,精妙的切分节奏把控展现出演奏家对作品的高度熟稔。当这一主题由弦乐进行重复时,中提琴声部拨弦的蓬松质感和长笛点缀音符的起伏灵动,都堪称作品诠释的高级别典范。
《长江之歌》的安排与上半场的《黄河》形成巧妙呼应,作曲家董乐弦对王世光原作的交响改编同样令人称赞。大锣的辽远回声在作品开篇深沉回荡,长号低沉雄厚的吹奏仿佛天际余音,江流奔腾、浩荡东逝的沧桑感以这样的方式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双簧管与小号先后奏出观众熟悉的旋律,音乐气质则由温馨从容转为豪迈激越。与之相近,在舒楠作曲、胡晋改编的《灯火里的中国》同样展示了交响乐团赋予歌曲作品的丰富可能,小军鼓的加入可以让娓娓道来的倾诉变为意气风发的奋进,钟琴的点缀能为万家灯火逐一点亮的画面带来更加具象而温暖的效果。笔者通过身边观众的热情与感动,意识到这样的曲目安排,恰恰能让很多平时并不经常在现场聆听古典音乐、希望在年节时分收获仪式感的观众,充分意识到交响音乐的魅力和美感,从而爱上交响音乐。
《金蛇狂舞》以激越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引领复杂的重音变化,在持续的渐强和凌厉的齐奏中掀起排山倒海般的音浪;《紫竹调》中的弦乐歌唱在高度娴熟的装饰音点缀和一致的揉弦幅度下格外妩媚秀丽,长笛与短笛的独奏乐段都吸收了中国竹笛的演奏技法,将江南丝竹音乐特有的东方之美展现出来;《瑶族舞曲》在指挥家李心草的精心打磨下真正呈现出堪比任何一部交响诗般的绚烂效果,无论是弦乐拨奏的克制悄然、主题第一次反复时的弱奏对比,还是巴松与双簧管重奏对话的和谐相融、小号独奏时的稳定和内敛,都让观众诧异于这部“前人之述备矣”的经典作品仍有如此多的细节可供挖掘和回味。当乐团首席赵坤宇奏出甜美醉人的独奏旋律后,小提琴声部于一片无声的留白之中再次奏响第一主题旋律,这是笔者从未在这部作品中感受过的静谧之美,如摇篮曲般令人联想到月夜星辰,随之转瞬进入狂欢的舞曲,实在是大家手笔、妙不可言。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正式曲目是选自中国交响乐团2022年首演的大型交响套曲《山河颂》的终曲乐章、青年作曲家李劭晟创作的“山河”。作品在构思上选择时间和空间作为经纬坐标,以早中晚时间变化切换视角,饱览新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在弦乐振音的朦胧之中,圆号奏出充满希冀的主题动机,各声部依次承接、在不断升腾的音型中营造出一种奇妙的“俯瞰”视角,生机盎然、美不胜收。中提琴以其独有的弓弦质感和音域特性为作品火热的中段确立了舞蹈性的节奏,而五位打击乐声部的演奏家奉献的绚丽华彩也博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清澈的钢琴与纯美的英国管以室内乐般的细腻对话将音乐带入全新的意境之中,被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形容为“音乐最奇妙的魔力——重塑人们对时间的体验”的效果在这一刻发生,观众仿佛短暂离开了火热而具体的现实生活,静静地回眸历史、仰望苍穹,当这种感受再次被庞大的管弦乐效果唤醒,一往无前的豪迈感直达乐曲的终点,毫无悬念地迎来观众热情的掌声。
指挥家李心草与中国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用《良宵》和《欢欣的日子》这“一静一动”两首加演作品回馈观众的热情,现场持续的欢呼与掌声将年节氛围推向高潮。温暖的新春音乐会,既是国交一年一度送给大家的新春祝福,也是“国家队”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广大人民的使命担当。
癸卯兔年,愿国泰民安、愿艺术相伴。
撰稿:高建
摄影:掌握社
版面设计:胡实、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