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建园地

延安精神洗礼 | 《歌声里的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及其启示》

  • 时间: 2023-04-10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中国交响乐团第三期艺术沙龙成功举办

春阳融雪丽河山,大地苏醒遍野鹃。2023年4月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延安精神,在延安鲁艺成立85周年之际,中国交响乐团一行80余人在副团长廖燕茹的带领下来到延安文艺纪念馆开展延安精神洗礼之专题教学《歌声里的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及其启示》艺术沙龙活动。

延安文艺是民族解放的号角、时代精神的火炬。一路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来,延安鲁艺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经典,为中国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交老一辈艺术家李凌、李德伦、严良堃、郑律成等人都与延安、与鲁艺、与《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红色音乐经典有着水乳交融的精神传承。国交从延安走来,是延安精神塑造了国交的艺术之魂,而延安精神、国交之魂在新时代国交人的砥砺奋进中不断继承发扬。

刘妮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

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

文博副研究员(副教授)

1938年抗日战争最严峻的时期,我们党在延安成立了一所以鲁迅的名字来命名的艺术院校——鲁艺。鲁艺在抗战文艺的地位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艺的一个堡垒和中心,所以在成立之后汇聚了大量的爱国人士、艺术青年,他们在抗日救国的感召下,纷纷来到延安。作为抗战文艺的中心,鲁艺在这一时期向全国各地输送精神作品,就是我们说的抗战歌曲、抗战美术作品、戏剧、话剧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创作,这些抗战作品在当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把它们概括“武器”。

1939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诗人光未然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老战友相见,他们心里都有一种冲动,如何用声乐作品表达这个时代,表达民族的、集体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把国家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的担当和想用自己的音乐来救起不振祖国的信念,才诞生出永久传唱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先生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我是用全中国的旋律写成的”。它是一种来自延安的声音,这种声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感召,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也因为一部《黄河大合唱》所改变,世界人民看到的是被团结起来的、振作起来的新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延安文艺涌现出的经典创作者们,在抗战时期留下了非常闪光的作品,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口口传唱、耳熟能详的作品,然而把所有作品放在一起,它们汇聚成一条主线,就是为谁而创作,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给予我们的启示。

我认为中国交响乐团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在成立的几十年来,一直践行着延安精神,秉持着延安鲁艺的传统,每一代艺术家都为演绎延安经典作品付出了不懈努力。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国交组织青年团队在鲁艺成立85周年的特殊时刻回到延安,回到鲁艺,对于传承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希望我们国交的青年艺术家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无穷力量,创作并演绎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廖燕茹

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

这次能到访延安鲁艺,国交合唱团的演员们都非常兴奋,听完刘妮主任《歌声里的延安》精彩讲解后,大家更是感慨万千,心情十分激动。我们要矢志不渝地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用心感悟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最终激发出新时代的奋斗热情。

许多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本身就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着时代变迁。我们的演员要在歌声中把红色文艺中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现,就要来到革命老区、革命圣地体验学习,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重温烽火年代的英雄事迹与文艺故事,以更加丰满的情感为艺术的二度创作注入魂魄与信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国交合唱团在鲁艺成立85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到访延安、唱响《黄河大合唱》,使艺术家对延安红色文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革命圣地再现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

中国交响乐团(原中央乐团)孕育在革命岁月激情燃烧的延安鲁艺,诞生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一代代国交人为中国交响乐事业努力奋斗,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因此,我们此次来到延安不仅是学习与演出,更是一次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之旅。

在延安唱响《黄河大合唱》,这样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演绎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对延安精神和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和弘扬。未来,我们还将在国交音乐季《红色传承》系列中编排、演出更多的反映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的作品,彰显以拼搏奋斗为要义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为主体的民族精神以及伟大复兴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恢宏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康雅杰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副团长

来过延安好几次,但第一次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并聆听了纪念馆刘妮馆长讲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生平与词作家光未然先生在延安合作《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过程,感受颇深。

延安是革命圣地,新中国文艺诞生的摇篮。从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党的文艺路线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交响乐团(前中央乐团)是从延安走来的国家院团,从成立到今天,在党的文艺路线正确指引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交响乐界、合唱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乐团。我作为一名来团近三十年的文艺工作者,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来到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同时强烈感受到继承发扬延安文艺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朔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女高音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延安这片红色热土踏访寻根。此行我们的第一站是延安文艺纪念馆,这是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交流中心,我们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在此学习,培根铸魂!

走进纪念馆,眼前的旧时物件、耳畔的红色旋律、身旁的雕塑,比如毛主席给鲁艺教员向隅、唐荣枚的信,鲁艺教员张贞黻的自制小提琴,周总理给鲁艺戏剧系学员任均的信,延安时期《黄河大合唱》演出时使用过的定音叉,鲁艺教员蔡若虹1942年在讽刺画展上参展的漫画作品,鲁艺教员胡蛮、学员刘岘延安时期的美术作品,马可延安时期日记,1944年边区文教大会奖给乙等奖获得者柯蓝的毛毯,塞克1945年从延安到东北的行军日记等等,让人仿佛置身于延安时期文艺繁荣之中,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刘妮馆长的讲解。她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鲁艺,介绍了文艺工作者怎样一手拿笔,一手持枪,积极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更介绍了冼星海的学习、生活和创作,介绍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黄河大合唱》演出传播八十多年,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我自己也数不清演唱过多少场,每一场都是热血沸腾,每一场都深受感动,而今天这部作品在我脑海里又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了!

历史溢彩流光,时代催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懂得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黄河精神在新时代传承绽放。

撰稿:陈婧

摄影:王晓菲

编辑排版: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