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07-16 - 作者:
- 来源: CNSO
2025年7月11日,中国交响乐团《岁月交响·和平里》系列音乐会来到了第三篇章——“生生不息”。本次音乐会以水为主题,以音乐为载体,将中国交响乐团近七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写入了荡气回肠的交响篇章之中。水是生命的源泉,亦是文化的摇篮。音乐与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音乐史上,有舒曼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经典作品;我国自古流传有《高山流水》等名曲,近代又有《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描绘祖国江河的音乐激励着人民的抗日斗志。国交以“生生不息”为主题,集合团内创作力量,旨在当今中国续写音乐与水的情缘。 ![]() 本场音乐会由“00后”指挥尹炯杰携手国交合唱团女高音高嘉彩、女中音阮子鑫与交响乐队联袂呈现,三位青年音乐家代表了乐团的青春活力与无限未来。国交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不仅承担着交响乐演奏的职责,创作也是重心工作。国交创作中心的姜莹、杨帆、黄凯然、李劭晟、王华谙、李凤仙等青年作曲构成本场音乐会的主创团队。整场音乐会的八个乐章,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出作曲家对“水”的印象,最终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完整音乐叙事。 ![]() 音乐会拥有一首梦幻般的序曲。李劭晟创作的《溯源》始于竖琴和钢片琴奏出的水滴般的声音,这也是贯穿全场曲目的音乐线索。伴随着水滴和山川的碰撞,乐队里的各个声部若隐若现地接替演奏,随后,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木管乐器一同奏出了一段富有中国风味的隽永旋律,这条旋律汇入弦乐的合奏之中并逐渐发展成一段汹涌澎湃的高潮。艺术家们来自全国各地,音乐的理想将他们凝聚在和平里,在新时代创造着一座座艺术高峰。音乐最后逐渐弱下,听众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最初的水源上。 ![]() 王华谙创作的《潮涌》以竖琴奏出的水滴声承接上一曲,巴松、圆号和弦乐交替演奏,一股力量蓄势待发。随着定音鼓的滚奏,乐队的全奏以极富电影感的方式拉开了幕布,一幅描绘惊涛骇浪的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音乐在一次蛰伏后重新积蓄能量,在小号庄严的引导下,潮涌再次形成,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流而出。这篇史诗般的乐章正如国交在时代的潮涌中不断奋进的历程,虽有强弱起伏,但锐意进取之势从未衰减。 ![]() 依然伴随着“叮当、叮当”的撞击声,黄凯然创作的《清流》开始流淌。作为一首女高音的练声曲,作曲更重视人声和器乐的对话。“水至清则无鱼”,但此曲中的女高音高嘉彩轻盈甜美的歌声就像一条在水波中畅游的鱼儿,与大提琴、长笛等乐器扮演的小伙伴们嬉戏游玩——清流并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清净,它同样可以滋养生命。国交正是在新中国清朗山河中成长起来的。 ![]() 姜莹的《沉浮》仅使用弦乐队演奏,展现出了高超的复调写作技法。作品的基调悲怆而庄严,中段小提琴声部用断奏演奏的渐强更是扣人心弦。值得注意的是,本曲是本场音乐会中唯一没有“水滴”元素的乐章,听众在欣赏本曲时切换到了宏观的视角,从天空俯瞰江河的“沉浮”,象征乐团近七十年的发展中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但乐团每次都以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困难,这些悲壮的时刻值得被铭记于心。 下半场第一首作品,杨帆创作的《涟漪》也是一首练声曲,但《清流》中的那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已经成长为可以掀起涟漪的锦鲤。大提琴和长笛依然在烘托着人声,但此刻女中音阮子鑫华丽而浑厚的声音不再与它们对话,而是发出和谐的共鸣。从《清流》到《涟漪》,正如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如今,以国交为代表的中国交响音乐已经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掀起荡漾的涟漪。 ![]() 李凤仙的《润泽》同样始于“水滴声”,钢琴、竖琴和钢片琴的演奏在本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象征着水流渗入每一寸华夏大地,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着的伟大人民。钢琴引领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弦乐齐奏后,木管、铜管声部的各个乐器轮流奏出本乐章的主题。描绘出河流润泽大地的场景,正如国交始终践行的艺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将自己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回馈于社会。 ![]() 《激荡》是一首欢快的舞曲,作曲李凤仙使用了家乡的朝鲜族节奏,在多种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江水和沿岸的劳动人民一齐跳着欢快的舞蹈,激荡青春,令人联想到国交建设新时代音乐文化的热情。一个休止符后,钢片琴等乐器象征的水滴再次出现,舒缓的音乐带来了片刻休憩,不久,在木琴的带领下,舞蹈的狂欢重新开始,直至乐曲终结。 ![]() 李劭晟的《汇海》是全曲的终篇,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曲。与开篇的《溯源》相照应,由水滴声开幕,舞台上同时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作曲家选用了《在那东山顶上》《浏阳河》等大量长江两岸的民歌素材,在精心的编排下,它们流过漫长的江水,汇入一处。国交的音乐表演事业是与创作相结合的,而音乐从来不是凭空构建出来的,民族文化始终是音乐创作的载体,这些经典旋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时也镌刻在国交的集体记忆之中。国交肩负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使命,而如今也正在用交响音乐语言,使之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 演绎新创作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指挥需要在无前人演绎可供参考的前提下,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的音乐形象,再将准确的信息输入给乐团。担任本场指挥工作的年轻指挥尹炯杰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理解能力和指挥技巧。在他的引领下,本场音乐会的所有音乐都被赋予了充实意义,没有一个瞬间落入虚无之中。尹炯杰精准的手势、严格的控制力和敏锐的声部协调能力也是本场音乐会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 国交的演奏员们在这场演出中也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超高的演奏技巧。本场音乐会的八首曲目虽然有“生生不息”这一统一主题,但六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法各不相同,每首曲目也有各自的演奏难点——如《潮涌》中雄伟的铜管齐奏、《清流》中大提琴的歌咏表达、《激荡》中复杂的节奏,都对演奏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清流》《涟漪》这两首无词练声曲中的声音角色依然具有鲜明的性格特色,高嘉彩、阮子鑫两位歌唱家将自己的声音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求充分融合,为观众献上了优雅动听的歌声。国交合唱团的任何一位歌唱家都有成为独唱的潜质,这充分说明国交合唱团在业内的顶尖地位与未来发展的无限潜质。 ![]() 《生生不息》音乐会的落幕,既是中国交响乐团三年艺术深耕的圆满收束,更是一场兼具艺术高度与时代深度的成功实践。不过,这场音乐会也并非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八首作品中有些细节仍需打磨修改。在我个人看来,《沉浮》可以写得更复杂一些,两首练声曲的篇幅可以稍微精简,八个乐章的内部联系也应当有所加强。在演绎层面,弦乐在一些快速段落可以表现得更为果断有力,管乐的控制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 交响音乐作为一种专业、复杂的音乐体裁,用抽象的形式承载着人类最宏大的思想,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的创作从未在某一时间点中断,也不会被局限在西方的文化空间内。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自我意识和历史意识的觉醒,每位作曲家都要在专业性与可听性、主体性与工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时至今日,勇气已经成为交响音乐创作最宝贵的品质。国交用音符为时代留痕的使命践行——以和平里为原点,串联起音乐与人民、历史与当下的情感纽带,让艺术真正成为记录岁月、滋养生活的力量。随着未来和平里团址的新生,这支乐团必将带着这场演出所凝聚的赤诚与闯劲,让流淌在血脉里的艺术基因继续奔涌,在更广阔的时代舞台上,奏响属于中国、属于人民、属于未来的壮阔交响。
撰稿:高尚 责编:段梦 摄影:国之骄子 排版:陈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