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导赏|诗与远方

  • 时间: 2023-05-31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肖像画(分别绘于1846年和1865年)

他叫门德尔松,出身望族,年少成名,

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卓越践行者。

他叫勃拉姆斯,隐忍寡言,大器晚成,

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忠实捍卫者。

他们同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作曲家,

音乐风格却截然不同,

门德尔松,诗情画意,幸福似水。

勃拉姆斯,细腻内敛,厚重如山。

他们出生在同一座城市,

但门德尔松去世时,勃拉姆斯只有14岁,

他们没有人生交集,却有共同的挚友:

舒曼和克拉拉夫妇。

彼时,为了争取幸福,

舒曼曾将克拉拉的父亲告上法庭,

门德尔松为其公开作证,

助好友终成眷属。

同在莱比锡居住时,

他们常在一起吃饭、下棋、打桌球。

舒曼为门德尔松撰写乐评,

门德尔松也多次邀请

克拉拉与自己合作演出。

舒曼夫妇素描(绘于1847年)

与莫逆之交门德尔松相比,

勃拉姆斯更像舒曼夫妇的忘年交。

第一次叩响舒曼家的大门时,

勃拉姆斯只有20岁,

听到他弹奏的钢琴奏鸣曲后,

封笔十年的舒曼打破沉默,

向音乐界力荐勃拉姆斯。

同样在这一天,

勃拉姆斯见到了克拉拉,

一段古典音乐史的旷世之恋,

悄然间种下了一颗种子。

门德尔松,勃拉姆斯

如溪流、如高山,

他们各自走着自己的路,

然后汇成诗与远方。

幸福的诗篇

海顿肖像画(绘于1792年)

交响乐的发展总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1809年,海顿去世,门德尔松降世。

1809年,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

在拿破仑的枪炮声中抱憾离世,

同一年,

免受战火袭扰的汉堡港,

一位男婴呱呱坠地,

他就是菲利克斯·门德尔松。

小门德尔松出身不凡,

他的爷爷摩西是著名哲学家,

被称为“德国的苏格拉底”

父亲亚伯拉罕是银行巨头,

创设了门德尔松银行,

在钢琴家母亲利亚的启蒙下,

门德尔松的音乐之路一帆风顺。

10岁时,他谱写的《诗篇第19篇》

在柏林歌唱学院演出。

17岁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

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

20岁那年,门德尔松完成了一件伟业:

他整理研究并指挥数百人的庞大乐队

公演了巴赫尘封百年的史诗作品

《马太受难曲》

轰轰烈烈的巴赫复兴运动

由此拉开了大幕。

巴赫肖像画(绘于1748年)

虽然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但门德尔松却一生致力巴赫作品的推广

1835年,26岁的门德尔松来到了

巴赫后半生的归宿地

音乐之城莱比锡。

在这里,

门德尔松先是担任了

格万特豪斯音乐厅乐长

和这支管弦乐队的指挥,

随后又与好友舒曼等人

创办了至今享誉世界的

莱比锡音乐学院。

在他的掌舵下,

格万特豪斯管弦乐队

不仅成为欧洲顶尖乐团,

莱比锡也重振往日辉煌,

成为一时无两的音乐重镇。

门德尔松优雅动人的妻子塞西尔(绘于1846年)

她为门德尔松生下了五个孩子

在忙于乐团建设的日子里,

门德尔松还收获了爱情。

1837年,他与不到20岁的牧师之女

塞西尔组建了家庭。

事业的辉煌,家庭的美满,

被幸福笼罩的门德尔松,

写下了一部充满着幸福因子的杰作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虽然完成于1844年,

但其实早在六年前,

门德尔松就开始了酝酿。

它的起点,源于作曲家写给好友

斐迪南·大卫的一封信:

“我愿为您写一首作品,

灵感在我脑中闪现,

音乐之初就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它是e小调的。”

德国小提琴演奏家斐迪南·大卫肖像画

他不仅是门德尔松的好友,更是其艺术上的好帮手。

大卫是门德尔松的好友,

也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早在13岁那年,

门德尔松就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但他本人却并不满意。

十多年后,

门德尔松希望在大卫的帮助下,

写出一部真正优秀的协奏曲作品。

在好友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下,

虽然工作极其繁忙,

门德尔松还是忙里偷闲,

利用访英结束后的暑假,

在1844年夏天一锤定音完成了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水彩画作品《卢塞恩的景色》(绘于1847年)

家境优渥的门德尔松多才多艺,除了音乐在绘画和文学上也颇有造诣

这部作品完美展现了

门德尔松的艺术品位:

优美、典雅、柔美、诗意

极致绚丽的华彩乐段,

却又不刻意追求技术难度。

无论独奏还是乐队,

都可以放下包袱,静心聆听。

更重要的是,

它对小提琴协奏曲的未来

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个乐章不间断的连贯演奏,

双呈式部的取消,

使作品更加简练流畅。

瞩目的华彩乐段

此前通常由演奏者而非作曲家谱写,

演奏时也独立于作品本身。

但在与大卫反复讨论后,

门德尔松决定将华彩直接写出,

并使其融入整体,

成为作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浪漫至极的情调,

巧夺天工的结构,

它或许不深奥、不恢宏,

却同样能抓住人心,触碰心灵。

就像英国音乐家本奈特所说: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是男性的,英雄的;

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则是女性的,柔美的。

如果贝多芬的协奏曲为亚当,

那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就是夏娃”。

远方的路

舒曼肖像画(绘于1839年)

舒曼与勃拉姆斯的伟大友谊是音乐史的一段美谈

1853年10月28日,

在与勃拉姆斯初次蒙面后,

封笔十年的舒曼在自己创办的

《新音乐杂志》

提笔写下了改变勃拉姆斯一生的文章

《新的道路》

默默无闻的勃拉姆斯

从此进入到人们视野当中。

与门德尔松一样,

勃拉姆斯也出生在汉堡,

但家境却十分清贫。

他的父亲是位低音提琴演奏员,

所以勃拉姆斯很早就开始接触音乐。

10岁那年,

勃拉姆斯师从马克森学习钢琴和作曲,

老师很快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

以至于在门德尔松去世时就大胆断言:

一个宗匠去世了,

但另一个更伟大的宗匠正在兴起,

这就是勃拉姆斯。

但遗憾的是,

此后,勃拉姆斯并没有为人熟知,

为了生计,他甚至在酒店为舞会伴奏。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

一批知识份子来到汉堡避难,

他们中有一位叫爱德华·雷门伊

的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

在汉堡,他与勃拉姆斯结识,

并在巡演中将其引荐给了

另一位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

约瑟夫·约阿希姆。

约阿希姆对勃拉姆斯的作品赞赏有加,

1853年9月,拿着约阿希姆的推荐信,

勃拉姆斯鼓起勇气,

敲开了舒曼家的大门。

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肖像

他是勃拉姆斯音乐人生里的重要人物

年轻的勃拉姆斯身上似乎有种魔力,

许多与他交往过的音乐家,

哪怕只有一面之缘,

也会被他的谦逊与才华深深吸引。

在《新的道路》中,

舒曼不仅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勃拉姆斯,

还预言他可以用管弦乐队

“展示出精神世界的更神奇的奥秘。”

自贝多芬之后,

创作一部具有时代精神的伟大交响曲

是舒曼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不幸的是,仅仅五个月后,

患有抑郁症的舒曼跳入了莱茵河,

并在两年后病逝于精神病院。

这是勃拉姆斯无法承受的重创。

他一边照顾克拉拉与孩子们,

一边决定继承舒曼遗志,

创作一部比肩音乐巨擘的交响曲。

对严谨审慎的勃拉姆斯来说,

这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

1854年春天,

他完成《d小调双钢琴奏鸣曲》

曾计划将这部作品进行配器,

使之成为交响曲中的一部分,

但最终还是改变主意,

将其改写成《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几年后,勃拉姆斯又进行了一次尝试,

他甚至在手稿中写下了“交响曲”,

但在比肩贝多芬的无形压力下,

勃拉姆斯再次选择了退缩,

他将作品改成了《D大调第一小夜曲》

交响曲似乎遥不可及,

在勃拉姆斯的十字路口,

克拉拉和约阿希姆站了出来。

他们在来信中不断安慰、鼓励甚至督促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创作。

克拉拉最为人熟知的一幅肖像画(绘于1839年)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感情众说纷纭,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

在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创作中,克拉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62年,踟蹰不前的勃拉姆斯

终于迈出了坚实一步,

他完成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草稿。

然而,就在所有人认为

勃拉姆斯会一鼓作气完成作品时,

他却再次陷入了停滞。

对贝多芬的敬畏让勃拉姆斯决定

暂时放下交响曲,继续沉淀。

此后数年,他一口气完成了

《德意志安魂曲》

《c小调弦乐四重奏》

《海顿主题变奏曲》

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而它们又或多或少地

与那部尚未诞生的交响曲

在调性、动机、织体上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很难想象勃拉姆斯

为这部交响曲耗费的精力和决心。

除了克服心魔,

他在创作技巧上也做好了万全准备。

1874年夏天,

勃拉姆斯再次开启了交响曲创作。

他决定先撰写第四乐章,

六年前,在写给克拉拉的明信片上,

勃拉姆斯将一首自己创作的歌曲手稿

作为生日礼物寄给了她。

六年后,勃拉姆斯将这支歌曲的旋律

写进了交响曲的最后乐章。

两年后的1876年,

随着第二、三乐章的陆续完成,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诞生了。

同年11月4日,指挥家奥托·德索夫

指挥宫廷乐团在卡尔斯鲁厄完成了作品首演。

此后一年,勃拉姆斯又对作品进行了详细修订,

最终于1877年11月付梓发行。

此时,据勃拉姆斯写下第一个音符

已整整过去了22年。

勃拉姆斯肖像(摄于1872年),

四年后,他终于完成了《c小调第一交响曲》。

在《新的道路》一文中,

舒曼曾极富远见地写下:

将来他也许会受到创伤,

但桂冠和优胜的棕榈枝

也一定在等待着他

勃拉姆斯没有辜负舒曼的重托,

他用22年的磨砺与沉淀,

站在了巨人的肩旁上。

他用22年的坚持与等待

走到了路的尽头。

但此时,他却猝然停下了脚步,

原来,这里并不是终点,

而是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此后不到十年,

勃拉姆斯又写下了三部交响曲,

他也终于比肩前人,

成为与巴赫、贝多芬齐名的音乐巨匠。

撰稿:胡实

编辑排版: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