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传承经典,演绎出新

  • 时间: 2022-09-07
  • 作者: 张听雨
  • 来源: CNSO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2022年9月3日和4日,中国交响乐团演出两场《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音乐会现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全场,在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中,台上艺术家们两次献上返场曲目,将现场气氛推向难以言表的最高潮。两位乐评人分别看完两场演出后激动不已,各自挥笔写下心中所感,各有侧重。故两篇乐评一并发出,以便广大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演出盛况。

2021年的9月4日,中国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执棒中国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一场红色经典音乐会,其中便包括《红旗颂》与《黄河大合唱》。而整整一年后,再听他执棒这两部作品,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新意。所谓经典常演常新、常听常新,2022年9月3、4日,李心草执棒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红旗颂》、田丰《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中的前四首、沈亚威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两场音乐会他皆全程背谱,笔者聆听的是4号第二场的演出。

当晚吕其明《红旗颂》的处理是令我眼前一亮的,此前听过多次李心草与“国交”演出这部作品,这次的处理又有了一些变化。国歌演化的引子依旧是长驱直入的,嘹亮的号角如黎明的冲锋号。而在呈示部的红旗主题之上,指挥家选择了更为突出崇敬庄严感的慢速度,并在慢速度之上显现出连贯性而富内力的表达,与内声部的铿锵有力——慢速度加之连贯性直指有张力的崇高;内声部音型化的伴奏有着对于往昔坎坷的暗喻,被清晰地突出则使这个主题更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慷慨之势。双簧管抒情的连接主题,复调化中每个声部的连接都有表情、有传递、有呼吸。激烈的展开部中,李心草突出了象征着枪林弹雨的铜管三连音音型,比平素的处理少了一些渐慢。国交本身便有管乐(尤其铜管)嘹亮的特点,李心草在此处的强调,既是对动机的突出,也是结合了乐团特性予以强调。纵观处理,拒绝单纯将作品处理成抒情的颂歌,而强调作品反映的历史原境,是处理的中肯之处。

康塔塔形式与戏曲元素的巧妙结合、紧打慢唱中的冉冉升起的庄严感,田丰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是笔者十分钟爱的作品。《渔家傲》中,灵动清晰与昂扬激越对比得大开大合;《娄山关》是其中最难指挥的一段,在演出中,京剧化的节奏与韵味都处理得十分到位;《六盘山·清平乐》与《沁园春·雪》中,两位来自合唱团的歌唱家都有着稳健的发挥。最后选取了沈亚威版本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较之田丰的版本作为结尾更加偏向庄重。

李心草的音乐处理向来清新脱俗,每场演绎都尽力别出机杼,尝试新的思路。

《黄河大合唱》在严良堃先生完成了开拓性的塑造并传为经典化之后,李心草凭借他对这部作品的深刻理解,展示了演绎《黄河大合唱》的更多可能性,增添了新时代的色彩,对于一部已经奠定经典化地位的作品来说,这样的演绎方式是最佳的传承方式与发展方向。如此既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可阐释性,更可以调动表演者与聆听者的兴趣,这一年他在北京演出的《黄河大合唱》我基本都在现场聆听,不同乐团、不同场次,每遍听来都有一些区别,例如在国交的版本更为铿锵有力,大剧院管弦乐团的版本则更重柔化的抒情性等等。

聚焦当日下半场的《黄河大合唱》,似乎可以用“青春气息的演绎”来概括:星海笔下的浊流婉转化为澄明的巨浪,以蓬勃的气势呼啸而来。演员上,此次选取的多是年轻的面孔,从朗诵到独唱,从乐团到合唱,都能看到许多年轻演员登场,整体的速度也较之此前听到的更为激越,一些对比出更加剧烈。“黄河船夫曲”的开篇可谓先声夺人,速度与清晰度并持。这里许多版本都难一上来就做到乐谱上要求的Vivace(活泼的),朗诵与木管动机进入时很多版本都容易迟缓下来。而到“划哟,冲上前”一句,冲上前的三连音能被清楚的听到,而此处很多版本都容易唱得“冲劲”不够。“黄水谣”中,中间巨大的悬停,使音乐的悲情性更为浓烈。这几处便已是细节取胜之处。

《黄河大合唱》复杂的传播历史使得这部作品在演绎上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处理,例如严良堃与中央乐团的许多处理极大影响了后人的演绎,此前发现李心草对于作品的一些卓有新意的处理这次亦有复现。例如“黄河颂”一段,大多男中音会在“南北两面”这句的长音上拉长,“黄河怨”则有许多女高音倾向于在“你要替我”处减慢速度,此次的演出中李心草完全遵照乐谱的要求处理,气象之新引人注目。“保卫黄河”掀起巨大的高潮之后,“怒吼吧,黄河”经常难以演得精彩,而指挥家的处理则是层层递进,用有条不紊的加速将高潮推到最后。另外一些处理则体现了指挥家所做的音乐学研究。《黄河大合唱》当日演出的是中央乐团1975年的整理本,李心草经过考订后将一些地方的节奏还原了星海原谱的版本。“保卫黄河”中,他一方面增加了两支小军鼓,三支鼓增强了音响的立体性,取得了层层递进的收效;另一方面强调了合唱中低声部的清晰性,让三声部轮唱听来平衡清晰。

传承经典,演绎出新,当晚音乐会中的《红旗颂》与《黄河大合唱》可谓是中国管弦乐作品中上演率最高的两部,作品的音响效果凸显管弦乐的宏伟壮观,大众皆喜闻乐见。而正是这样的高演出频率,使得这类作品的艺术呈现有些时候显得刻板化,感染力不足。为大众熟悉的红色经典绝不应该成为墨守成规的“俗笔”,更不可降格为糊弄观众的“活儿曲”。守正而能出新,这样富有新意的红色经典的演绎值得嘉许,如此精耕细作、坚持创新的演绎方能充分显示出对于经典的敬意。

撰稿:张听雨

摄影:掌握社

摄像:掌握社

版面设计: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