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导赏│永不褪色的流金岁月

  • 时间: 2022-08-18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2022年8月18日,中国交响乐团《聆赏经典》——“金色年华”交响音乐会,将为全国乐迷带来科恩戈尔德最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晚期代表作之一的《a小调第三交响曲》。

科恩戈尔德与拉赫玛尼诺夫都是20世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捍卫者。战争的阴云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大洋彼岸,在交响乐底蕴并不深厚的美国,他们在电影音乐与钢琴演奏领域各自施展着自己的音乐才华,却从未放弃对创作严肃音乐的终极追求。终于,在异国他乡,他们下定决心,重新提笔,找回艺术的自我,重温金色年华的感动。

好莱坞的浪漫

在欧洲年少成名的科恩戈尔德

      1938年初春的一天,在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东海岸的客轮上,41岁的科恩戈尔德站在船头凝神回望。此时此刻,他的心中五味杂陈,他即将远离家乡,离开他赖以成名的古典音乐创作领域,来到德沃夏克笔下的“新大陆”,开拓自己的全新事业——电影配乐。

鲜为人知的是,与德沃夏克一样,科恩戈尔德其实是一名捷克人,他的出生地是今天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科恩戈尔德年少成名,4岁跟随音乐评论家的父亲来到维也纳后便开始崭露头角。10岁那年,科恩戈尔德完成了第一部作品清唱剧《黄金》,令大作曲家马勒赞叹不已,称其为“神童”,随即将小科恩戈尔德推荐给勋伯格的老师,著名作曲家策姆林斯基学习作曲。

意气风发的音乐“神童”科恩戈尔德

通过系统音乐学习,科恩戈尔德的音乐潜力得到充分释放,随着《舞台剧序曲》《交响曲》和歌剧《波里克拉特》《维奥兰塔》《死城》相继上演,不到30岁的科恩戈尔德一跃成为欧洲最炙手可热的作曲家,连理查·施特劳斯和普契尼这样的大师都曾高度评价过科恩戈尔德的音乐作品。

力劝科恩戈尔德来到好莱坞的著名导演

马克斯·莱因哈特(左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冉冉升起的作曲家,却因为一个人和一件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1929年,在编排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时,科恩戈尔德结识了与之合作的奥地利著名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几年后的1934年,在莱因哈特的极力邀请下,科恩戈尔德第一次来到好莱坞,为电影《仲夏夜之梦》进行配乐。深厚的古典音乐作曲功底与天才般的掌控力使科恩戈尔德的电影配乐在好莱坞一炮走红。随后几年,他不断往返于欧美两地,还凭借1936年为电影《风流世家》的配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大萧条”时期美国联合银行前的挤兑潮

电影配乐与两地往返使科恩戈尔德难以集中全部精力进行交响乐创作,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更使他不得不将事业重心转移到酬劳更高的好莱坞电影配乐上。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纳粹德国的上台,犹太人开始遭到迫害,身为犹太人的科恩戈尔德最终在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时,下定决心与家人移民美国。

1938年美国电影《侠盗罗宾汉》的海报,科恩戈尔德凭借这部作品的配乐,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好莱坞电影事业也就此达到巅峰

在美国,虽然科恩戈尔德远离了古典音乐的沃土,但为了保证自己的作品质量,他决定每年只为两部电影提供配乐。即便如此,在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从1938年到1940年,他依然连续三年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于1938年以电影《侠盗罗宾汉》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尽管在电影配乐领域成就斐然,科恩戈尔德却一直渴望重回“严肃音乐”的创作电影音乐的登峰造极并没有消磨科恩戈尔德内心深处对古典音乐的渴望。1945年,当二战的硝烟行将消散之际,科恩戈尔德提笔写下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也宣告科恩戈尔德放弃电影配乐,重新回到“严肃音乐”的创作之上。

科恩戈尔德的童年恩师马勒与夫人阿尔玛·马勒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科恩戈尔德献给童年恩师马勒遗孀阿尔玛·马勒的作品。1947年2月15日,小提琴演奏大师海菲兹与戈胥曼指挥的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进行的成功首演,更为其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整部作品抒情浪漫,彰显了作曲家在欧洲那金色年华般的绝妙技法,同时又加入了好莱坞多首著名电影配乐的主题素材。浪漫主义与电影音乐的碰撞融合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为科恩戈尔德最为人熟知的交响乐作品,至今仍频频出现在古典音乐的舞台之上。

故土的呼唤

拉赫玛尼诺夫在位于瑞士琉森的塞纳尔别墅里

1936年的世界并不太平,这一年,德意日法西斯将魔掌伸向了世界,欧亚大陆战云密布,人心惶惶。但此时,在永久中立国瑞士,俄国作曲家、钢琴大师拉赫玛尼诺夫却在享受着近20年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在位于瑞士琉森景色秀美的塞纳尔别墅里,拉赫玛尼诺夫在完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后,又即将迎来另一部大作——《a小调第三交响曲》。

在位于美国纽约的寓所前,拉赫玛尼诺夫的眼神充满了忧郁

1917年从俄国移居美国后,拉赫玛尼诺夫似乎丧失了创作灵感。“我离开了俄罗斯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创作的欲望。离开了祖国,也迷失了自我。在这样一个远离了我的根,我的民族传统的流亡国度,我不再想表达我的内心”,1914年便开始构思创作的《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直到1926年才完成,反响也远不及之前三部在俄国完成的钢琴协奏曲,不断的批评几乎关闭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大门。

在美国,钢琴巡回演出占据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大部分时间

拉赫玛尼诺夫的“巨手”使他可以轻松驾驭任何难度的钢琴作品

在美国的日子里,钢琴天赋异禀的拉赫玛尼诺夫将巡回演奏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身材高大的拉赫玛尼诺夫拥有一双惊人巨手,可以轻松按到跨十二度的键盘,加之作曲家出身对不同作品的深刻理解,他的钢琴演奏很快名扬欧美,一票难求。

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当年离开俄国时,拉赫玛尼诺夫身上只有3万卢布和一些乐谱,在美国,钢琴演奏事业的成功使他很快摆脱了拮据的生活,斯坦威成为了他的钢琴供应商,爱迪生唱片公司也与他签约。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填补拉赫玛尼诺夫对家乡、对音乐创作的思念与彷徨。

位于莫斯科以南400多公里的伊万诺夫卡庄园,在这座安静的乡村庄园里,拉赫玛尼诺夫写出了《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传世之作

伊万诺夫卡庄园,与家人们在一起的拉赫玛尼诺夫(左二),那是属于他的金色年华

专注而又惬意的拉赫玛尼诺夫正在伊万诺夫卡庄园创作“拉三”

于是,正如科恩戈尔德下定决心找回失去的金色年华一样,拉赫玛尼诺夫也终于鼓起勇气,重拾创作。只不过,他将创作地点选在了瑞士古城琉森那座如世外桃源般的塞纳尔别墅。这里,像极了他在俄国的主要创作地点伊万诺夫卡庄园,那里有山有水有宁静,承载着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拉赫玛尼诺夫夫妇在塞纳尔别墅

拉赫玛尼诺夫在瑞士琉森的塞纳尔别墅(摄于1934年),除了同样秀美的景色和安宁的环境,这里连建筑外观都与伊万诺夫卡庄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依然远离家乡,心里的距离却变近了,拉赫玛尼诺夫重拾创作灵感,完成了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同时在这里开启了《a小调第三交响曲》的创作。

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类似,第三交响曲同样充满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与眷恋,同样充满了对自己青年时代金色年华的浪漫回忆。作为柴可夫斯基音乐风格的继承者之一,第三交响曲散发着俄罗斯浪漫主义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令人回味。自然而然的,这部作品在美国费城的首演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塞纳尔别墅,拉赫玛尼诺夫可以重拾创作灵感,

一旦离开,这些创作激情便会再度消失

然而,就当人们都认为拉赫玛尼诺夫又一个创作高峰即将来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无法来到塞纳尔别墅,更无法返回伊万诺夫卡庄园,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灵感再度枯萎,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望祖国与故土。二战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境内抱病参加巡回演出与募捐音乐会,将演出所得全部用于战争救济和苏联抗击法西斯入侵的卫国战争。

拉赫玛尼诺夫晚年极少创作,却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望故土

1943年2月,在田纳西州的一次演出后,拉赫玛尼诺夫身体感到不适,他的黑色素瘤病情在不断恶化,一个多月后的3月28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一天,距他70岁的生日仅相差5天。

位于纽约瓦尔哈拉肯西科公墓的拉赫玛尼诺夫之墓

如同浩瀚宇宙的灿烂星河,伟大作曲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他们的不朽之作,却已如恒星般耀眼夺目,永不褪色。8月18日,让我们与中国交响乐团一道,用心感悟科恩戈尔德与拉赫玛尼诺夫心中那一抹永不褪色的流金岁月。